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谈语言文字工作

文章来源:语言研究院 作者: 发布时间:2011-02-22 浏览次数:380

2010年度语言文字工作会议上,李卫红副部长作了题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改革创新,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科学发展》的重要讲话。她在讲话中简要回顾了2009年的工作,着重阐述了2010年的工作的着眼点,部署了2010年的工作,并对如何完成任务、做好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我们将其讲话分不同专题进行了编辑,刊发如下,以供学习贯彻。

 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科学定位

 语言文字是跟人类的生存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跟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也跟文明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字的使用涉及各行各业、千家万户,关系亿万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社会性强、影响面广。这项工作意义非凡,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对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对于增加我们的核心竞争能力,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性、基础性的意义,在党和国家全局性工作中处于基础地位,完全可以做大做强。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和标志,语言文字的传播是文化传播最直接、最便利、最有效的途径,随着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深入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新领域,语言文字工作在促进文化软实力建设方面大有可为,前景无限,需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和切实可行的举措。

——语言文字是信息处理的主要对象,在信息化时代,语言文字的信息处理水平关系国家的信息化水平,促进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语言文字在增强国家和民族认同感方面能发挥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两年西藏发生的“3.14”事件和新疆发生的“7.5”事件更警示我们当前增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督促我们从语言文字工作角度多为民族地区办实事,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贡献力量。

——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组成部分和最直观的表现,对人的成长、成才、成功及全面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对推进素质教育至关重要。语言文字工作应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教育优先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言文字工作具有长期性、渐进性,短期内不会一蹴而就,对于科学发展的要求更高。在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种、地域辽阔的人口大国,继续大力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进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提高生产生活效率和质量的基本条件,是国家法律的要求,今后一个时期仍然是我们要着力完成好的核心工作。依法行政,完善执法监督体制和机制,巩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专家支持、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行之有效,符合国情和语言文字工作实际,还要继续坚持。我们国家语言资源丰富、语言国情复杂,一方面要及时分析社会语言生活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规范和引导社会应用提供信息和政策参考;同时,下大力气做好监测、预测和基础工程建设,并不断满足社会各行各业对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需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语言文字工作应着力提高国民的语言应用能力,主动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弘扬服务,引导社会语言应用朝着健康方向发展,积极构建主体化和多样性和谐共存的语言生活。

如何做好语言文字工作

 刘延东国务委员在批示中指出“希望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同志要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总结经验,完善机制,创新举措,开创工作新局面”。这对于我们完成好今后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提高科学化发展水平,要上一个新的台阶,关键靠党,关键靠人。我认为语委的工作是开拓创新、卓有成效的,在高校、中小学、各行各业、社会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是我们前进的基础,是值得骄傲、值得进一步发扬的,这是我们工作的基点,是我们工作信心所在,所谓做大做强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做大做强。我们要不断总结这些经验,不断把它上升到规律和体制机制常态来认识,这样才能够更加体现我们工作的水平。

 ——按照党中央要求,围绕国家发展大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强调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性,强调它本身的规律和性质,但是我们不要狭义理解语言文字工作仅仅是干什么的,要把它放到广义的范畴中思考。所谓广义,就是在大局中找准它的科学定位,这个大局,就是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就是我们文化建设的大局,也包括经济建设,包括对外开放等等。工作的决策、目标定位要紧密结合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求,取得的成效应有利于促进国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个标准去判定有所为有所不为,有先为有后为,找准着力点

 ——要树立信心。去年在应对金融风险、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温家宝总理讲“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仍然要用这种精神来对待自己的工作。比起其他领域的工作,语言文字工作可能在调控手段、经费等方面有一定的困难,但是如果在这种工作性质下还能够推动工作,还能够开拓创新,我觉得真正能体现出工作水平来。相比在调控手段十分充裕、经费十分有保障的情况下做工作取得成效,我们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他们可以说是事业的真正开拓者,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能够开创出事业的人,这些人是值得敬佩的人,值得表扬的人。在困难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更需要人的主观努力,更需要改革创新和跨越式发展。“有为有位”特别符合我们的工作状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提出“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我认为这个理念同样适用于语言文字工作。

 ——要有充分的预见性。语言文字工作者要洞悉世界语言文字的发展趋势,具备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要不断进行国内国际形势的判断,科学谋划未来的发展,不断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

 ——与教育和文化的发展紧密结合。语言文字自身的特性和功能使其与教育、文化有天然的联系,教育、文化的发展中央重视、社会关注、万众瞩目,语言文字工作要善于借助这种强势。这种结合不是“两层皮”,要做到目标一致,有机融合。“中华诵”活动进校园、下基层,通过一系列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育人水平和质量,这样的载体和平台,使我们的推广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科研、育人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广大师生喜闻乐见,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

 ——增强协调、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语言文字工作涉及面很广,要靠各部门支持形成合力,需要充分发挥各级语委现有的议事协调功能,巩固“条块结合,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协调机制,协调能力是考验我们执政能力、关系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协调不是强迫,不是硬性的,而是说服、影响,是感染,是激励。对于语言文字工作战线来说,我们靠什么去影响别人?我想更多的是靠主动提供服务、加强宣传。建设服务型机关、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国家的能力是大势所趋,社会也需要我们提供服务,这是我们发展的动力。比如我们一直坚持做的为少数民族汉语教师培训普通话、推进民族语文标准化信息化等工作,就是一种“上门服务”;不少地方开展的为“窗口”服务人员培训测试普通话,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提高效益。通过这些服务,我们的工作要求就会渗透到相关行业的工作中。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工作条件变了,工作对象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要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迎难而上。适应变化就要创新,就要做一些新的事情,就需要更新观念;迎难而上就会遇到很多挑战,就需要加强能力建设。教育规划纲要贯穿改革创新精神,将其作为促进教育公平、保证质量的重点保障条件。今年教育部年度工作会上,袁贵仁部长提出“使2010年成为教育改革年”。遵照上述精神,结合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规划纲要的发布实施,语言文字工作也必须解决好自身的改革创新。首先是改革不适应发展的旧观念;其次是改进工作方式和实现途径;第三是发掘新的工作增长点,搭建创新的载体和平台。这些都是不断用改革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推动语言文字工作提高水平、做大做强的必要条件。创新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认识规律,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推进。创新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另起炉灶”,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在吸收以往好的思路、做法的基础上创新。创新需要发现、探索,需要对已有的措施进行改进、完善和提高。制订和实施中长期规划纲要,要贯穿创新思想,对行之有效的工作提出新目标、新要求;同时要为发现新途径、新举措预留足够的空间。

 加强调查研究,提高科学执政的水平。推进党内民主和推行政务公开对我们科学决策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科学决策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了解、掌握相关实际情况十分必要。除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更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研究方法。对社会语言生活和舆情进行动态监测、加强语言文字工作系统的政务信息化等,都可以为我们调查研究情况提供帮助。去年国务院要求就《通用规范汉字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给我们实行政务公开、民主决策的启示,这也是调查了解民情、民意的一个重要渠道。今后对一些重大决策、重要工作要形成咨询、听证制度。提高科学执政的水平,还需要及时研究宏观语言战略,及时跟踪研究语言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重大问题,提出应对的科学预案和解决的对策和建议。因此相关应用研究要更有针对性,应围绕战略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要为确定宏观战略和重要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关于制订《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工作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教育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工作方针,遵循其工作思路、方法,科学总结以往工作的成绩、经验,深入分析发展变化的新形势给语言文字工作带来的新需求、新挑战和新机遇,进一步明确语言文字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战略要点,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语言文字规划纲要应有明显的新亮点,在法制建设、工作体制和机制建设方面体现改革和突破,在落实工作任务的举措上有继承、有创新且确保可操作性,使其行之有效;应保证全局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语言文字专家学者、有关部门和单位及广大语文使用者的意见,充分做好舆论宣传。在纲要指导下,着手制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十二五”规划》。

关于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

 2009年)“中华诵”系列活动体现创新和亮点。除继续举办传统节日诵读晚会、经典诵读大赛等,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推开、进一步延伸,还增加了不少的创新形式,比如,进高校系列晚会、中小学生夏令营活动和有约1千万学生参加的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刘延东国务委员做出批示,充分肯定书写大赛成功举办。为例讲一讲对这种结合的认识。

 五年前中央下发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密切结合这项工作,搭建了很多平台,对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大学生中的影响非常大。创造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都是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文学功底、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民族语言基础究竟如何,是人才培养面临的很大的挑战。“中华诵”活动进校园、下基层,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载体形式,通过一系列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育人水平和质量,这样的载体和平台,使我们的推广工作与学校的教学、科研、育人有机地融为一体,真正做到了广大师生喜闻乐见,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这些活动做得非常好,所以中央领导对此给予高度的评价。

 2010年)进一步深入开展“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明确目标要求,进行整体规划,创新工作方式,搭建工作平台,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将活动引向深入。继续组织传统节日诵读晚会、诵读大赛、全国中小学生夏令营、全国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扩大宣传和影响。在深化拓展方面要大见成效,启动中华经典基础资源库建设,为诵读经典提供范本;积极推进经典诵读下基层、进校园,结合相关课程、活动,使诵读纳入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继续推进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研制汉字书写等级标准,制订加强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指导性意见,在大中小学开展规范汉字书写进课程的试点工作;组织论坛、研讨、培训,探索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