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信息存档

对中国英语教育三十年冷热情绪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5-08浏览次数:839

主讲人:高一虹(北京大学)

讲座时间:20155151830

讲座地点:虹口校区图书馆606

主讲人简介:

高一虹,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语言学研究》主编。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外语教育。负责并完成3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著作包括《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1+1>2”外语学习模式》、《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研究》、《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与自我认同发展—四年五校跟踪研究》等。


讲座摘要: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英语教育激发了各种强烈的情绪情感,包括:以八九十年代为代表的多快好省激情与亢奋,与其相联系的是经济腾飞、发财致富的强国强己之梦;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变得突出的费时低效焦虑与沮丧,因英语的学习成就与期待目标相差甚远;世纪之交开始,在包括近期英语退出高考政策酝酿等事件中凸显出的担忧与恐惧,与其相联系的是母语和母语文化认同被蚕食的威胁。这些不无矛盾的情绪情感体现于语言教育政策制定者、教育机构、学习者诸多层面的话语之中;蕴涵在矛盾之中的是国人持久的心理情结,即对文化认同的维持与扩展、对西方文化的崇拜与憎恨。英语教育像是一块屏幕,在其两面投射着我们的爱与恨。这一心理情结植根于鸦片战争以来的社会历史情境,同时也通过话语不断被再生产和自我固化。在当今全球化的情境中,这块屏幕或许应该转变为一面镜子,供我们反观矛盾的认同需求。在清晰的觉察之下,我们应能放下一些忽冷忽热的疯狂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用开放性、对话性、创造性的心态对待外语与母语教育,达到1+1>2的生产性效果。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5号楼606室、616室   电话:021-35372364、35372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