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信息存档
|
如何看待儿童语言与语言学论证之间的关系讲座时间:2015年6月21日(周日)9:30-11:30 讲座地点:虹口校区图书馆606会议室 主讲人:李行德教授(香港中文大学) 主办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讲座摘要: 语言学论证使用两种证据:内部证据和外部证据。内部证据指语言形式分布的资料、以及对语言共性、语言格局的对称和分析手段的经济程度等因素的考虑。外部证据则包括各种来自语言获得、语言演变、语言接触、语言障碍、语言处理测试、以及脑成像研究等方面的证据。 由于生成语言学的最终目标,在于揭示语言共性以及解释人们如何获得语言,从而实现语言理论的解释充分性,因此在这种范式里面进行语言学论证,就不可避免地需要使用儿童语言这种外部证据,不仅仅用来证明某些语言共性的真确性,还用来支持具体的语法分析。 本讲座通过实例来说明,儿童语言的发现能检验语言共性的真确性,也能用来支持语言结构的具体分析,并揭示语言的显著特征。但应当同时指出,语言获得证据并不能充分证明某种语言分析的正确性,但它能在一定的理论框架底下揭示这种分析的合理性。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能丰富成人语言分析,并对语言分析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语言获得的角度来分析汉语是一种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 主讲人简介: 李行德教授先后在台湾东海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任教,并在英国约克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大脑认知科学系等院校进行过访问研究。李行德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及现代语言系主任,香港中文大学语言获得实验室主任。1981年在香港大学获得语言学硕士学位,1986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专攻儿童语言习得,形式句法学和语义学。 担任评审的学术刊物: Language Acquisition(美国); 《当代语言学》;Journal of Pragmatics(荷兰);Journal of ClinicalPhonetics(英国);Journal of East Asian Linguistics(美国);Journal of ChineseLinguistics(美国);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