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信息存档
|
说说早期的西洋汉语研究主 题:说说早期的西洋汉语研究 讲 座 人:姚小平(北京外国语大学) 时 间: 地 点:虹口校区校图书馆606 主办单位:语言研究院、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主讲人简介 姚小平,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系外聘教授,《当代语言学》、《语言科学》、《语言研究》、《外语学刊》等杂志编委。祖籍浙江乍浦,1953年生于上海。著有《洪堡特:人文研究和语言研究》、《17—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与中国语言学》、《西方语言学史》、《如何学习研究语言学》、《语言文化十讲》、《罗马读书记》;译有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洪堡特语言哲学文集》、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施莱歇尔《达尔文理论与语言学》;编有《〈马氏文通〉与中国语言学史》、《海外汉语探索四百年管窥》、《汉英词典》等。 讲座提要 假如中国和西方从未有过接触,那么,今日中国的语言学,乃至国人日常的语言生活,会怎样呢?我们会有一门叫做“小学”的学问,略分文字、音韵、训诂三块,而没有普通语言学、理论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等等;我们会有虚字书,而没有语法书,会判别虚字/实字、活字/死字,而不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量词等;我们不会有拼音字母(因此也就产不出按音序编排的《现代汉语词典》),而是采用反切法给汉字注音;我们的语言教育会始终是偏重文言的单语教育或母语教育,而不会有双语教学、外语教学。反过来,假如西方人至今不识中国语言文字,近代语言学会怎样发展呢?17、18世纪的普遍语言文字运动会因此失去一个憧憬的目标;有关语言起源和发展的探索会缺少一个重要的理据,难以提出语言发展阶梯论;世界语言的图景会不完整,无法构建“孤立-粘着-屈折”三分的语言类型说。…… 所幸这样的事情没有发生。晚明欧洲传教士来华,努力学汉语、习汉字,用拉丁字母转写中文,为生活、播教、学习、研探的多重需要而撰著汉语语法,编纂欧汉双语词典。这些是西方人认知汉语的第一步,也是现代汉语拼音、汉语音序词典、词类划分、语法研究以及中西语言比较等等的源头。本次讲座将展示一批早期西士研究汉语的成果,分析其成败得失,进而简述17—19世纪西方人思考汉语问题、认识汉语本体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