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信息存档

文本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视野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03浏览次数:1295

题目:文本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视野信息加工机制的研究

讲座人:阎鸣

日期:201716日(周五)

时间:14:00-16:30

地点:上外虹口校区1号楼102教室

主办:语言研究院

主持人:吴芙芸

摘要: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从中央凹(foveal)视野范围内获取精确的信息,同时也可以从副中央凹(parafoveal)视野获得一些信息。副中央凹视野内的信息加工的深度是当前文本阅读研究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报告人将从跨语言和跨人群比较的角度,介绍文本阅读过程中副中央凹信息对认知加工的影响。一方面,副中央凹视野内的信息影响眼跳目标的选择。大量研究表明,英文、德文等西方文字的读者在阅读连续文本时,依靠副中央凹的词间距信息,选择词中心作为注视目标;而高级信息通常被认为不参与这一决策。与此相比,中文、维吾尔文等文字系统所具有的语言学属性导致了不同的眼跳机制。另一方面,副中央凹视野内的信息也影响词汇加工。以往基于西方文字的研究通常认为,读者可以从副中央凹视野内获取的信息主要是词形、语音,而不涉及语义、句法等高级信息。对比英、德、汉等文字的相关研究表明,中文阅读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读者都可以快速提取副中央凹语义信息,而语音的激活相对较晚。以上结果综合表明,读者在文本阅读过程中的眼动模式受到文字系统本身语言学属性的影响;读者可以有效提取位于副中央凹视野的高级信息,用于眼跳目标的选择和词汇加工。

  

人物简介:阎鸣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曾获得首届国家留学基金公派资助,于2008年取得博士学位。目前担任德国波茨坦大学(University of Potsdam)心理学系的Research Scientist。阎鸣博士的主要研究领域是通过眼动记录(eye tracking)的研究范式,探讨语言认知过程。已经发表的研究涉及普通读者、发展性阅读障碍(developmental dyslexia)、听觉障碍读者的认知加工特征,以及不同语言文字(中文、英文、德文、芬兰文、维吾尔文、韩文等)之间的跨语言认知比较。当前工作的内容包括阅读过程中眼动轨迹的计算模拟、认知发展和老化等问题。目前,已经在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 Cognition,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等语言和认知方向的SCI/SSCI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同时长期担任二十余种国际SCI/SSCI学术期刊评审人。据Google Scholar统计,其研究成果至今被引用六百余次。


上海外国语大学语言研究院 国家语委科研基地中国外语战略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上海市大连西路550号5号楼606室、616室   电话:021-35372364、35372374